哺乳纲动物之齿鲸

齿鲸

大约百分之九十的鲸目动物都是齿鲸,它们属于第目下属的齿鲸亚目中的六个科。和体形巨大的须鲸比较,齿鲸通常有中等体形,不过,最大的抹香鲸,则是庞然大物。它们的大脑相对其他鲸而言较大,使它们成为灵长目动物以外最聪明的哺乳动物。虽然有些品种独栖,但大部分极具群居性,而且经常非常喧闹爱玩。一个群体的成员会合作狩猎,彼此照顾幼总。大部分齿鲸以鱼或乌贼为主食,但有一个品种——虎鲸,会主动追捕温血猎物,例如海豹和其他鲸的幼总。

齿鲸用来和鲸鱼里面的须鲸区分开来,

顾名思义就是长了牙齿的鲸鱼喽!

中文名:灰海豚

俗称里氏海豚,是灰海豚属唯一成员,在南、北半球的热带与暖温带深水海域均有分布,是一种数量惊人的海豚。它们生性好斗,成年灰海豚往往身上布满伤痕,随着年龄的增长,它们的肤色会越来越淡,有些个体甚至会变成白色。虽然没有完整统计,但其种群数量相当丰富,仅在热带东太平洋地区就有175000头,目前属于无危物种。成年灰海豚可长到2.6米-3.8米长,出生时的幼体约1.3米-1.7米长。

中文名:坛喙海豚

又称弗氏海豚、沙捞越海豚,主要分布于太平洋、大西洋及印度洋的热带与暖温带的深水海域,是该属唯一成员。这种海豚最早发现于1985年在马来西亚沙捞越海滩上的一具浮尸,因为外形介于真海豚属(Delphinus)和斑纹海豚属(Lagenorhynchus)之间,因而拉丁属名得名Lagenodelphis。直到1970年人们才见到这种海豚的活体,经研究发现它们的数量并不在少数,仅在热带东太平洋就有289300头左右,目前这个物种属于无危。成年坛喙海豚可长到2米-2.6米长,出生时的幼体约1米长。

中文名:恒河豚

又称盲河豚,因为常年生活在富含淤泥的水中,它们的眼睛已经完全退化失明了。这一奇特生物主要分布于印度河、恒河、布拉马普特拉河及梅克纳河。过去它们被划分成两种,分别是恒河豚和印河豚,如今又被归为同一种生物。目前恒河豚的种群数量也如白暨豚一样不容乐观,其中恒河亚种所剩不到2000头,印河亚种可能只有965头。目前属于濒危物种。成年恒河豚雌性大于雄性,最长可达2.5米。出生时的幼体约0.7米-0.9米之间。

拉河豚科

中文名:窄脊江豚

主要有两个亚种:东亚江豚和长江江豚。其中东亚江豚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海、渤海、黄海及台湾海峡沿途水域,在韩国和日本海域也有分布;长江江豚则只分布于我国长江的中游和下游水域,并且是江豚属中唯一生活在淡水的种类。目前窄脊江豚属于易危物种,东亚江豚虽然数量多达2万余头,但生活在淡水的长江江豚目前只剩下不到1800头左右(此亚种被IUCN单独划分为极危物种)。成年窄脊江豚体型约在1.2米-1.9米之间,出生时的幼体约长06米-0.9米左右。

中文名:黒眶鼠海豚

又称眼斑鼠海豚,南美鼠海豚。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海洋生物,目前发现过的标本不超过15只,活体记录更是少之甚少。目前大多数的目击、搁浅记录都来自南美洲南大西洋沿岸水域,具体分布情况还是个谜。因此在如此缺乏数据的前提下,我们更无从得知它们的种群数量到底有多少。从标本来看,成年雄性黒眶鼠海豚最长可达2.24米,雌性最长则可达2.04米。出生时的幼体约0.7米-0.8米长。

中文名:鼠海豚

又称港湾鼠海豚,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冷温带与亚极地水域。它们在海上很少露出水面,看似神秘,但种群数量并不在少数。目前这一物种属于无危,仅在美国西海岸就分布着73000头左右。成年雄性鼠海豚体长约在1.23米-1.45米之间,雌性则长约1.33米-1.6米之间,出生时的幼体约长0.67米-0.85米左右。

中文名:加湾鼠海豚

又称太平洋鼠海豚,是世界上最小的鲸豚类,仅分布于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极北端。目前它们在全世界约仅有567头左右,属于极危物种,如不竭力保护,很有可能将走向灭绝。成年加湾鼠海豚仅长1.4米左右,出生时的幼体约有0.6米-0.7米长。

中文名:棘鳍鼠海豚

又称黑鼠海豚,主要分布于南美洲沿岸的温带与亚南极水域。它们与其他鼠海豚同类一样,天性害羞,因为独特的背鳍形状,因而在海上相对容易鉴别。由于缺乏数据,目前我们对这一物种的种群数量还不了解。成年棘鳍鼠海豚雌性大于雄性,虽然有数据表明它们最长可达2米,但目前比较可靠的数据是雌性最长约1.83米,雄性最长约1.82米。出生时的幼体约0.45米-0.5米左右。

中文名:无喙鼠海豚

又称白腰鼠海豚,是无喙鼠海豚属中唯一成员,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寒冷水域。它们极端活跃,且游泳速度极快,每小时可达55公里。目前全世界约有120头左右的无喙鼠海豚,属于无危物种。成年无喙鼠海豚最长可达2.39米,出生时的幼体约0.85米-1米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