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,共有16个省辖地级市。从16个地级市的行政区划分布、人口规模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看,安徽省的地级市行政区划设置存在2大弊端和不足。具体分析如下:
一、多数地级市面积和人口体量太小,不足以支撑地级行政区的架构
我国地级行政区平均面积2.8万平方公里,平均人口420万。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,地级市人口规模应该相对较大。但从实际情况看,16个地级市中,有10个地级市人口规模小于420万。其中淮北市、黄山市、池州市、铜陵市人口均不足200万,人口规模仅与人口大县规模相当。同等规模人口数量,设立地级市(通常辖数个县区市)增加大量财政人员,占用大量财政资源,加重政府财政负担,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投入。
二、地级市辖区设置不合理,部分县市远离地级市行政中心
宿州市的砀山县、萧县与市行政中心之间,几乎被淮北市从中隔开,2市与淮北市融合更紧密。滁州市的凤阳县与市中心距离较远,但与蚌埠市中心更近,联系也更紧密。
安徽省政区图
针对安徽省的地级市行政区划设置存在2大弊端和不足,建议按照“合并小市、扩大规模,调整远县、统筹规划”的思路,对安徽省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,具体调整如下:
一、撤销地级市淮北市,整体并入宿州市。其中,原淮北市市辖区和萧县东南部分合并成立县级市淮北市。
二、撤销地级市淮南市,与滁州市的凤阳县,一起并入蚌埠市。其中,原淮南市市辖区改为县级市淮南市。
三、撤销地级市马鞍山市,整体并入芜湖市。其中,原马鞍山市市辖区改为县级市马鞍山市。
四、铜陵市、池州市、黄山市3个地级市合并,成立徽州市。原3市的市辖区改为3个县级市,徽州市行政中心设在原黄山市的黄山区。
五、为了便于统筹区域发展,将池州市的东至县划入安庆市,将芜湖市的南陵县划入宣城市。
还没有内容